智能新闻 | 广州“十四五”|产业:打造“万千百”产业集群格局,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

发布日期:2021-05-24 15:59
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对于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在原有制造业领域优势基础上,“十四五”期间,广州要如何推动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建设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5月19日,广州市召开“十四五”规划纲要新闻发布会。会上,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张宏伟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十四五”期间,广州将以“五个抓手”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全市工信领域93个重大投资项目计划投资4300亿元。构建全市重点产业链“1+X”政策体系,建立市重点产业“链长制”工作推进机制,制定21个重点产业链行动计划。



01
全市工信领域93个重大投资项目计划投资4300亿元
“十四五”期间,广州将聚焦打造数产融合的全球标杆城市,聚力抓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汽车、绿色石化和新材料、生物医药与健康、现代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支柱产业,大力建设“两城两都两高地”(智车之城、软件名城、显示之都、定制之都、新材高地、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高地)。

02
以数产融合为抓手推动数字经济实验区建设
落实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产业导则,加快建设一批数字新基建应用场景。聚焦“服装、化妆品、皮具、珠宝、食品饮料”等五大传统特色行业,搭建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广州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试验区申报中国软件名园试点,打造工业软件产业生态城,建设设计仿真工业软件适配验证中心和通用软硬件(广州)适配测试中心等。推进信息中心枢纽建设,系统谋划5G、智慧灯杆、量子保密通信、国际互联网和通信枢纽等建设。

03
以协同创新为抓手促进区域共同发展
加强区域协同创新,与佛山联合打造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四个万亿级产业集群,与深圳联合打造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群。主动与国家和省对接,加快推进国家印刷及柔性显示等9个创新中心建设,争取新创建国家和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主动对接国家工信部制造业创新成果产业化试点创建工作,加快推动工信部7所部属高校等科技创新资源在穗转化。重点推动以服装、化妆品、皮具等为发力点的消费品工业集群发展,开展“国潮首秀”时尚产业行动。

04
以企业主体为抓手助力“中小企业能办大事”
积极开展“强企增效”工作,遴选培育一批民营领军企业,继续推动一批企业“小升规”“规升巨”,抓好首台套首批次首评测扶持,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协调推进广州科学城打造“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先行示范区,总结推广一批企业经验。

05
以城市产业空间革新为抓手积淀工业后劲
继续加大工业产业区块管理和产业导入,落实工业用地产业监管工作指引,构建操作性强、松紧适度的工业用地产业监管机制。持续推进村级工业园整治提升,积极探索超大城市产城融合、城市功能修补新路子。开展低效园区提质增效试点行动,推进省特色产业园等建设。常态化推进整治“散乱污”场所,提升工业绿色发展水平。总结广州市系统推进城市产业空间革新的经验做法,形成可示范可复制的“广州样板”。

06
建立市重点产业“链长制”制定21个重点产业链行动计划
在建立全市重点产业“链长制”方面,张宏伟表示,广州将构建全市重点产业链“1+X”政策体系,建立市重点产业“链长制”工作推进机制,制定21个重点产业链行动计划。强化产业链招商,积极引进上下游各类企业。支持培养具有生态主导力的产业链“链主”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配套协同发展。培育一批具有产业链节点控制力的行业领军企业。整合“链主”企业、中小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和第三方服务机构资源,构建融通发展的产业生态。

07
形成“万千百”产业集群梯队格局
广州将聚力打造汽车、软件和信创两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全力建设绿色石化、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高端装备、半导体与集成电路、超高清视频和新型显示等十个超千亿级产业集群,积极培育纺织服装、美妆日化、绿色食品等若干百亿级产业集群,形成“万千百”产业集群梯队格局,着力打造“智车之城”“软件名城”“显示之都”“定制之都”、“新材高地”和“生物医药健康产业高地”。积极组织集群促进机构参加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广东省特色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试点,打造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试点示范和广东省特色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试点。

08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筛查重点产业链缺链、断链环节,制定产业链重点环节招商目录。重点加强与深圳、佛山、清远等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协同,统筹协调产业链关键节点布局。发挥产业链工作联动协调机制作用,围绕主导产业加强靶向招商、产业链招商,引进一批产业链龙头企业及项目,推动现有龙头企业、重大项目释放更大产能。维护产业链运行稳定,分行业做好产业链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优化企业服务和针对性解决方案,培育生态主导型企业,增强产业链关键环节和优质企业根植性,留住产业链重点产能、核心环节、关键产品。持续实施技术改造,围绕主导产业分年度安排实施一批国家、省、市三级技术改造项目,推动产业智能、绿色、服务、高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