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 凯文·凯利:人工智能时代的40条生存建议+ 查看更多
行业动态 | 凯文·凯利:人工智能时代的40条生存建议
+ 查看更多
发布日期:2023-07-05 09:36

- 任何科技的应用都可能带来一定数量的问题,即使它们解决了更多的问题。虽然这两方面的比例看似平衡,但实际上并非如此。科技带来的益处占据了总体的51%,而它引发的问题仅占了49%。尽管这两个数字之间只有微小的2%差距,然而在漫长的时间进程中,这个差异将变得巨大无比。
- 在评估一项科技时,我们应该考虑其是否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无限的潜力。以埃隆·马斯克正在推进的“超级高铁”(Hyperloop)项目为例。这项技术以“真空钢管运输”为理论核心,但其本质上只是一项影响相对有限的初级技术。相比之下,人工智能(AI)则不同,它具备催生无限可能性并引发全方位变革的特点。再以基因工程为例,埃博拉疫苗可以拯救大量生命,但其意义无法与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技术相媲美。因为基因编辑技术对其他科学技术具有影响,能够带来几何级别的增长潜力。
- 面对科技所带来的问题,我们不能依赖减少科技的使用来解决,而应该致力于创造更优秀的科技。尽管环保人士和评论家主张通过限制科技的范围来解决滥用科技所带来的问题,但我认为这种观点并不正确。如果我们不能创新更多、更出色的科技,我们是无法解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
- 只有了解一项科技的应用下限,我们才能全面理解其本质。技术的发展通常与最初的发明者的预期相去甚远,这正是科技发展的本质趋势。
- 人类对科技的态度可能过于保守。我们很少关注落后科技的缺陷,而常常忧虑新科技可能带来的风险。例如,我们很少将新科技的风险与旧科技的弊端进行比较。
- 只有保持一定的渴望和饥饿感,才能保持创新的动力。这也是为什么只有小企业才能真正实现革新。许多风险投资人会为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但如果投资金额过大,他们往往会选择直接收购这些小企业,而不是等待其创新成果。因此,并不是给初创企业过多的资金支持就一定是好事。过多的资金反而可能破坏这些小公司的发展。适量的资金,足够维持企业生存,这才是真正帮助它们的方式。可以说是所谓的“给口饭吃”就足够了。
- 创新不是集中在某个特定地方,而是分散在企业文化中。因此,即使收购小公司,也无法购买到它们的创新能力,只能得到特定的解决方案。这样的收购无法带来持续的未来创新,只是一种普通的商业行为而已。
- 创新的本质在于从低效和失败中学习。在硅谷,有一个流行的说法叫做“积极地失败”。它强调了失败并不可怕,重要的是从失败中站起来,并吸取教训。硅谷的创新源于正确对待失败的态度。即使实验失败,也被看作成功过程中的一部分,没有人会指责或批评这种结果。
- 亚洲国家若能更加包容对待失败,或许将更容易催生创新。
- 成功的企业往往更难实现真正的创新。以微软为例,该公司专注于开发顶尖操作系统,在计算机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然而,如果微软决定将重心转移到软件领域,就必须暂时离开当前的巅峰。这样的决策十分困难,通常只有那些敢于冒险的人才能大胆地去尝试。总之,成功的企业越是难以进行转型,因为在转型期间它们不可避免地面临业绩下滑的现实,而这种颠覆性的技术转型确实非常艰难。
- 关键在于再创造。全能的“神”并非直接创造了世界,而是创造了能够再创造世界的生物。
- 那些对人生感到满意的人有一个共同点,他们持续不断地追问自己是谁,以及什么样的生活最适合他们。为了回答这个问题,需要进行深入地思考,并且认真审视自己,以真正了解自己。我所了解的艺术家、发明家和编辑都在持续不断地自我质问和自我回答。
- 人越成功,就越难以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成功往往使人与现实社会产生隔阂。虽然在他人眼中他们是成功人士,但他们却被自己的人生和成功所束缚,难以摆脱这种困境。
- 要真正了解自己,需要经历失败,以及从零开始的经历。很多成功者已经无法接受失败,这也使他们难以继续前进。我自己也有同感,逐渐变得不愿意去冒险那些成功概率较低的项目,而且越来越难以忍受这种不确定性。我们中的一些人已经陷入了成功的泥沼中,无法迎接新的挑战。
- 许多成功人士都经历了曲折蜿蜒的道路。我们常常认为他们天生就知道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且一直朝着目标不断前进,但实际上没有人是一帆风顺的。在走弯路的过程中,他们积累了一些看似无关的经验,开始关注之前从未考虑过的问题。最终,他们将这些碎片汇聚在一起,创造出具有高度价值的新事物。没有经历是毫无意义的,我们对某些事物不感兴趣,但多年之后,它们可能与其他事物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 认为没有创造力的人只能从事生产性劳动是一种偏见。这样的观点类似于古代阶级社会中特权阶层对低出身者的蔑视。然而,在现代社会中,这种偏见转而针对个人是否具备创造力。事实上,没有人应该仅仅通过生产力和效率来评判。即使是那些在50岁之前只从事过一种职业的人,只要给予他们正确的动机和适当的帮助,他们也能够发生改变。关键在于如何改变他们的自我,而不仅仅是创造力本身。我坚信,如果整个社会都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人们将会发生巨大的转变。
- 将“不断提问”作为一种习惯,将成为人类最基本且最有价值的行为之一。对于那些可以迅速得到答案的问题,我们可以将其交给机器处理。然而,人类的价值在于当面对那些无法知晓答案的问题时,能够持续思考和提出问题。
- 只有将思路写下来,我们才能知道自己是否真正理解。将思考过程记录下来实际上就是深度思考的过程。
- 害怕冒险的人无法做出理性的行动,只会做出愚蠢的举动。因此,我们的任务是始终保持理智,并时刻保持警觉。
- 怀疑常识对于拓展新的领域至关重要,质疑是开启新局面的起点。最实际的做法是质疑人们习以为常的事物,学会用推翻常规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尽管所谓的常识大多数情况下是正确的,但也不能排除其中可能存在错误的部分。如果我们能够发现并纠正这些错误,就会得到一项新的发现。
- 近年来的主要趋势是在早期阶段以较小的规模允许失败显露出来。
- 明天可能不会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完美,但它将会比今天稍微好一点。
- 我之所以持乐观态度,是因为我一直在学习历史。回顾过去200年的历史,我们会发现人类世界在不同的时期都在取得进步。每年的变化可能不会显得很明显,但我们可以看到人类的寿命延长了,生活环境更加安全,暴力行为也减少了。在过去的200年里,人类世界每年都有一点点的改善和进步,逐步走到了今天。尽管每年的进步幅度平均不到1%,但关键在于这200年间进步从未停止。根据这个规律,未来也将继续取得进步,这是人类发展的趋势。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心中构想一个更美好的未来,朝着那个方向不断前进。
- 许多人认为世界变得越来越糟糕。这种看法的原因在于微小的进步很难被察觉。毕竟,51%和49%之间的差异并不大,短期内也难以觉察,人们往往更容易关注那49%的问题。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也更倾向于报道负面社会新闻,而对正能量的内容报道较少。负面新闻更容易在第一时间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 只有那些能够想象美好未来的人,才有更大可能实现它。乐观是我的信仰,也是我的信念。在经典的半杯水描述中,当他人感叹只有半杯水时,我总是因为“竟然还有半杯水”而感到开心。正是因为这种心态,我们才能创造出更美好的未来。如果我们能在心中勾勒出理想的未来,我们就能更好地将梦想变为现实。
04
AI和5000天后的世界
通用人工智能是一个不存在的概念。 将人工智能视为通用的存在只是人类以自身为中心进行思考时对其的误解。 在人类未来的工作中,提问和应对不确定性将成为重要的方面。 人工智能对股票市场将产生重大影响。 但如果每个人都能使用相同的人工智能系统,其影响将被削弱。股票市场本身就存在着不确定性,而人工智能的引入可能使其更加难以预测。 如果只有个别人可以使用人工智能系统,情况可能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但如果所有人都能使用,那么好的影响将相互抵消,使得对股票市场的预测变得更加困难。 我们更容易想象“X+AI”的结合,但很难准确预测这种组合所带来的影响。 构想未来的过程实际上分为两个部分:一半是构想,另一半是寻找论据和方法来实现这个构想。 在接下来的50年中,人工智能将成为一项帮助我们拓展无限可能的科技。 人工智能具有巨大的潜力,但同时也带来各种新问题。然而,这些新问题本身又催生了新的可能性,从整体上扩大了我们的可能性范围。 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之后,即将出现的第三大平台是镜像世界,它将现实世界完全数字化。 借助人工智能和算法,镜像世界不仅可以搜索现实世界,还可以搜索人际关系,并产生新的事物 镜像世界的优势不仅在于让我们“看见”一切,而且在镜像世界中,所有物体都转化为数据,可以被机器读取。 AI所催生的镜像世界仍然处于资本主义的框架下。 因此,“回报递增”和“赢者通吃”等规律并不会消失。在面对资本主义时,我们应该适应其发展趋势,顺应时势,而不能抹杀它。 所谓的“赢者通吃”法则是通过塑造环境而形成新的标准,从而孕育了成千上万的企业。 在未来的镜像世界中,胜利者将是目前默默无闻的初创公司,而不再是GAFA(Google、Apple、Facebook和Amazon)。 历史上,我们可以看到颠覆性技术的发展中,一个领域的主导者往往无法在下一个时代的平台上保持优势地位。事实上,他们的成功可能会成为他们最大的束缚。 在未来的25年内,会出现替代GAFA的新兴企业。 正如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所说,“亚马逊必然会消亡”。 GAFA在大约25年内将不再保持现有的势头,也不会再位居行业顶端。然而,要完全消亡还需要大约100年的时间。 当今社会中,大企业似乎被贴上了反对的标签,似乎不再受欢迎成为主流。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扩大规模是符合潮流的。只有足够大,才能对其他人产生实际帮助。此外,如果一直保持相同规模,企业难以规避破产的风险。 一个大企业在未来会被其他大企业取代,然后取而代之的企业又会被另一个大企业所取代。然而,在拥有绝对优势的时期,它们会维持相对稳定的环境,无论是对消费者还是对开发者,所有相关人员都会从中获益。 此外,正因为规模大,企业才具备更多的可能性。想象一下,如果要实施探月计划,我们需要强大的系统和大型火箭;如果要建造空间站或解决全球变暖等问题,我们也需要充分地支持。因此,当前流行的“反大企业”趋势是错误的。要实现更大的计划和目标,必须依托更大的组织。 这样的大型组织需要人力来维持,因此无论是环境还是生态,都应具备可持续性。庞大的组织规模既可能带来危害,也可能带来益处。 在未来,政府将排在首位,其次是平台,然后才是公司。 平台会不断发展、壮大,并最终形成未来的资本主义形态。近年来,GAFA以及腾讯、百度等大公司一直主导着平台的运营,然而,人们逐渐认识到平台是一种与公司和政府有所区别的实体,应该处于二者之间的位置。 在过去的5000天里,并非所有事物都经历了变化,大部分事物仍然保持原样。实际上,至少有95%的事物继续维持着它们的状态。然而,仅有不到5%的事物的变化将持续引发未来5000天内更大的改变。 我一直将关注点放在这不到5%的变化上,因为它们将继续演变,而且这些变化基本上都不是物质性的。 未来的改变主要涉及精神层面。 我们将目睹交往模式、休闲方式、自我认知、人生观以及与他人建立联系的方式等方面的变革。这些改变将影响我们对存在的意义、对万物的理解、对追求真理的方式以及推动科学发展的方法。这些领域才是即将发生变化的重要部分。 物理世界与虚拟世界将相互融合,并催生新的平台,从而塑造全新的工作方式和组织形式。这种变化将推动亚洲在未来成为中心,特别是中国和印度在亚洲世纪中发挥重要作用。